
二零二五年十月末的溧阳,秋意已浓。天是那种刚洗过的青瓷色,云絮疏淡,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,洒下来,便带了些许历史的温凉。
我们此行的目的地,是位于溧阳市茶亭汕头村57号的菡子书院——亦是菡子纪念馆。这座被溧阳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,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深处,等待着与每一位来访者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话。
书院是全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,门楣上悬着“菡子书院”的匾额,古色古香,很有历史的年代感,与周遭的江南田园景致浑然一体。推门而入,时光仿佛骤然放缓了流速,室内陈列着菡子当年使用过的书籍和物品。庭院里秋叶正黄,偶有一两片旋落,在青石板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,像是无声的叹息。这里,便是那位笔名菡子的女兵、著名战地记者、作家罗涵之(亦名方晓)女士的精神故园。
展开剩余85%展馆的陈列,将我们的视线拉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。1921年3月11日凌晨,菡子就出生在这片土地——溧阳县茶亭乡汕头村。一张张泛黄的照片,记录着她青涩而坚定的面容。1934年,她以县女子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,展柜中那份成绩单,依稀可见当年的聪慧与锐气。然而,国难当头,书桌岂能安放?
1935年,她因参加学潮被秘密开除,后又考入无锡竞志女中。资料中特别提到,同学钱秀英的一句话“社会制度没有改变,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单独胜利!”如同火种,点燃了她心中投笔从戎的信念。
年仅十七岁的少女,为了奔赴国难,“逃离家中父母的监视,冒着秋雨,踏着泥泞的山路,身无分文地直奔苏皖边境的周城镇”。文字的描述在脑海中化作了生动的画面:秋雨凄冷,山路泥泞,一个瘦弱的身影却怀揣着灼热的理想,步履坚定。她从溧阳步行至江西南昌,正式参加了新四军,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从此,那个名叫罗涵之的江南女子,将生命汇入了民族救亡的洪流,成为了新四军第一代三八式女兵,战地服务队的队长,转战于皖南的枪林弹雨之中。那该是何等的决绝与勇气?一个少女的芳华,在烽火中淬炼,开启了她“悲壮一生”的序幕。
她是中国唯一一位先后上过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的女作家、战地女记者。1952年,她脱下解放军军装,旋即换上志愿军军装,跨过鸭绿江,出现在朝鲜战场一线。1964年,她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抗美援越的前线。展墙上那张她身着军装、目光炯炯的照片,透着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气。
在一处名为“和黄继光班长最后的告别”的展板前,我们驻足良久。这里详细记述了她与英雄黄继光那短暂却永恒的相遇。她笔下的黄继光,“从未听到他讲过任何一句豪言壮语,他甚至显得是那么普通”。然而,就是这位朴实的战士,在告别时紧紧握着她的手,轻轻地说:“我们一定会再见的。”而她,则像对每一位可爱的战士那样,由衷地说:“打仗的时候,希望你,当上英雄!”这并非俗套的祝福,而是发自心底最真诚的期许。可谁知那一别,竟是永诀。
那“无言的雷霆万钧”,不仅震撼了战场,也通过菡子质朴而深情的笔触,穿透纸背,重重地敲击在我的心上。战地记者的意义,或许正在于此——记录下英雄作为“人”的真实,让伟大归于平凡,又从平凡中升华出撼天动地的力量。她正是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,写出了《和黄继光班相处的日子》。
再向前走,展厅的氛围转入沉静,这里是她执着创作的文学之路。1945年,她的成名作《纠纷》问世,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地位。展柜里,依次陈列着《初晴集》、《女兵列传》、《彼岸书札》等代表作的手稿或早期版本。1956年,她调任中国作协,担任《收获》编委;后又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。晚年即便身处逆境,她依然笔耕不辍。
菡子曾经说过,“没有创作,就没有晚年。”她的晚年可用“凄苦”来形容,无儿无女,身患多种病痛,孤身一人。然而,她“耗尽精力,只剩下一个活跃的头脑,全副气力都用在创作上”。读至此处,鼻尖不禁一酸。这是一种怎样的孤勇?身体的局限,生活的孤寂,都无法禁锢她那颗要为时代、为人民记录与歌唱的心。
这真正印证了那句古语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她的文学之路,与她的人生之路一样,一步一个脚印,踏实而坚定。她重于深入生活,扎根底层,将往日艰苦的经历,视作生命中最精华的岁月。她的文字,因此而充满了泥土的气息与生命的温度。
从少女离家、转战南北,到历经政治运动的心灵创伤,再到晚境的孤苦与病痛,坎坷与心酸贯穿始终。但她以惊人的坚强信念和意志力,蔑视困难,走出困境,最终在文学的世界里,创造了不朽的人生价值。她的悲壮,不是消极的哀叹,而是积极的反抗与不屈的构建。
步出纪念馆,夕阳已将天边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。回望这座静谧的书院,它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。它是一位女性、一名战士、一个作家灵魂的容器,承载着一段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个人历史。菡子,这位从溧阳走出的奇女子,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何为爱国爱民,何为坚韧不拔。
秋风拂过面颊,带着收获后田野的清香。我们忽然明白,此行不仅是一次文史的寻访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。菡子那励志的人生经历与爱国爱民的精神,正如这秋日的阳光,虽不炽烈,却足以穿透时光,温暖并激励着后来者。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,我们同样需要她那样的信念与意志,需要铭记那段悲壮的历史,从而“清醒而振奋起来”,不懈奋斗。
书院静默,而精神长存。
(张景山、孙国富 / 书于溧阳)配资之家服务
发布于:江苏省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